國內市區道路交通量逐年成長,常見市區車道設計過寬,不僅汽機車交織易造成車禍,也壓縮人行道空間,導致行人必須走在車道,機車、自行車及行人傷亡居高不下。內政部營建署與交通部近來多次會議研商,擬縮減車道寬度,增設人行道。
過去公路總局主管省道,依公路路線設計規範,最速速限為60公里、最小車道寬為3.25公尺,但往往穿過市區時,市區道路最小設計寬為3公尺,兩者標準有所差異。
交通部說,根據營建署實證結果,3公尺至3.25公尺路段在安全方面,表現未比3.25公尺以上路段來得差。另外,營建署也分析對車流效率的影響,車道寬每增減1%,道路容量增減1%,旅行速率增減0.3%,車道寬度對車流效率影響也有限,因此拍板將最小車道寬降為3公尺。
交通部表示,道路寬度設計規範有最小值及最大值,例如可施作3.25公尺至3公尺,部分車道只要3公尺就足以讓大客車、大貨車通行;若市區道路車道較寬,反而會讓車子有開快車的慾望,擬透過視覺效果管理車速,未來車道寬度不一定要施作到最大值,可採用最小值甚至再減一些,但不會因此讓車流堵塞。
交通部說,以前一個車道若設置3.5公尺,兩個車道就要7公尺,未來一個車道只要3公尺,兩個車道縮減為6公尺,就可多留1公尺空間增設人行道,讓小孩、老人、孕婦或輪椅族等有路可走,車道數不會減少,市區車流仍可順暢通行,是雙贏局面。
交通部表示,初步落實新設道路,顧問公司一開始設計道路時,就可融入寬度縮減的概念。另外,部分道路鋪面更新,重畫標線時,也會一併調整寬度,未來地方政府交通局、道路設計工程單位等,都可以朝這方向來做。
(為配合國人習慣,以下以台灣作為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的代稱)
筆者直接切入重點,台灣道路的問題,最大的問題點源自於都市設計失敗,思考縮減道路增加行人用路空間,不如完善規劃道路,降低車輛事故發生率,如此行人才可能更安全。
下圖為日本某地道路現況
跟台灣不同的是:
1.更完整的道路切割,使右轉(相對於台灣左轉)與直行車輛能迅速通過,也減少轉彎時的死角產生。
2.路邊無臨停/違停車輛,車輛全部停於規劃的空地,這在香港也常見。
3.車流量較大道路,給予二輪車輛全車道停等空間,能有效使車輛更流暢的行駛,不同於台灣那支離破碎的機車停等區。
可以發現,日本車道設計是真正落實車種分流的設計,從影片來看可以明顯看出什麼車就走哪條車道,加上路邊沒有臨停車輛,不用隨時擔心路旁會有車輛突然切出,或臨停駕駛人開車門,駕駛人只須注意路口即可,如此駕駛人可以更安心更順暢的行駛於道路。
反觀台灣,道路禁行機車的目的不明,機車優先道或專用道,仍然有四輪車或大型車占用,加上機慢車道右側幾乎都是臨停車輛,如此的道路設計能降低事故率,那就是見鬼了。
車種分流唯一目的是使道路順暢,但依照台灣的道路設計,台灣的車種分流只是一種對於二輪車輛的歧視罷了,也是一項國際笑話。
台灣交通問題,說穿了就是政治問題,如果沒有奸商與貪官相互配合在炒地皮,台灣都市地區想必有更多可以停放車輛的空間,以避免路邊停車帶來的危害,但炒地皮的後果帶來了高地價,想必沒人會用價值高的土地拿來作為停車場吧,即便有也會很貴。
道路設計明明有這麼多國外的良好範本可以參考,但我國的政客出國考察基本上就是在旅遊,何來考察?
閉門造車的道路設計,又如何能帶來便捷的道路呢?
說了這麼多,咎因於中華民國交通部的每每措施,無法達到他們預期的作用,浪費的工程款也都是人民納稅錢。
與其思考如何讓行人走得安全,不如簡化道路設計,加強違規舉發,修法使法令更完善,罰則更嚴苛,筆者認為這比縮減車道還來得有用。
如果能做到駕照分級以及在學校實施交通課程,加強駕駛人對於交通法規的認識以及駕駛人能力分級,才能從問題的根源來改變。
至於路邊臨停問題,正如前面敘述,筆者已認為沒救。
筆者以此新聞相對於日本狀況作出淺薄見解,歡迎車友進行討論,但見於近來有網友不停的相互攻訐,如見不友善的發言,筆者僅能以下圖所示內容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