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的繁體中文 WordPress 網站

新聞

悔不當初投錯票? 再來一次選舉你們會投給誰?說得太好了

回顧509大選的那一個夜晚,我們確實熬過了一個艱辛的午夜,為了等待一個苦候與久候的改朝換代。前兩屆308與505的選舉,我們曾經無比歡心,當時以為換政府就在咫尺,但最終卻證明是那麼遙遠。

我們失落過、悲傷過,沮喪過,但因為我們沒有放棄,因為我們知道堅持的結果將會是甜美的,是會苦盡甘來的。皇天不負有心人,我們等待的這一天最終到來了。509那一夜,我們徹夜難眠,因為過了午夜12點後的凌晨,廣大選民慢慢體會到號稱獨立的選委會根本「不獨立」,故意百般刁難,陸續的選舉結果竟然遲遲拒絕公布,但口傳的捷報卻已讓我們興奮好久。當看到馬哈迪站在媒體前先行宣布希盟成功獲得簡單的多數席位那一刻,我們總算「成功」改朝換代了。希盟執政後到今天超過了200多天,現在我們似乎開始跌入了另一個迷惑,原來政治理想與現實還是有「差距」的,我們開始懷疑換了新政府,怎麼他們的承諾很多開始一個接一個跳票。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華商,眼見政府陸續腰斬中國的合作項目,從東海岸鐵路,到後來馬新高鐵的「暫緩」,華商開始懷疑新政府對中國好像不怎麼友善,視中國為「來者不善」?換另一個角度,政治的複雜與商業的勾結,或許外人難以完全理解,但合作項目涉及龐大的國家開支,卻與我們的生活、稅率、所得息息相關,如果政府不認真檢討與剎車,到時債留子孫,就禍福難定,我們是否需要給新政府時間與信心?

悔不當初投錯票? 再來一次選舉你們會投給誰?說得太好了

中國十大發展商之一的碧桂園,在納吉執政時,如魚得水,發展迅速,在新山投資計劃高達1000億美元(超過4100億令吉)。但好景不常,希盟政府執政後,馬哈迪執政對碧桂園準備引進大量中國人的房產計劃憂心忡忡。原有的第二家園計劃是中國房產開發商推動銷售房子給中國公民的賣點,給與外國人十年的有效我國居留權,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現在新政府準備嚴控,紅紅火火的房產銷售逐步冷卻,外資是否會因此隨之退怯,值得關注。華人權益敗退排斥中國,難道是希盟政府的心態嗎?最近我受邀到中國廈門出席技職教育國際研討會就被許多大學學者問及這個問題,顯然這是中國人對我國政權交替後馬中關係降溫的憂慮。在教育領域,華教師資短缺、撥款不足、統考問題一直纏繞華人社會多年,華社為了華文教育與政府抗爭數十年從來沒有停止,馬華在政府內是巫統政治的「化妝師」,沒能為華人權益做出犧牲、奉獻與付出,甚至還為巫統粉飾太平,導致華人的權益節節敗退。現在行動黨執政中央,成為其中的一個成員黨。他們有多少的話語權可以改變馬來為主軸的政治現實?他們會否成為馬華2.0,是否5年後同樣會被華社拋棄?行動黨靠華裔的支持上台,他們承擔著一定的壓力。華人社會把過去對馬華的種種期待都集中放在行動黨的身上。「腐敗鏈」彼此牽扯舊政府留下的爛攤子,千絲萬縷,現在要新政府馬上一併解決,越快越好,是否操之過急?當我們的期待事與願違,我們開始對現政府嘲笑、譏諷與否定。但過去問題的出現與累計,是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行動黨面對的政治現實是要不斷爭取、斡旋、溝通與談判。特別是前朝政府精心貫徹的種族主義思維,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將其消滅的。反《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ICERD的一股勢力能輕易的彙集與動員,就明顯看出,種族主義的餘威正等待機會伺機而動,以凝聚政治造勢與反抗力量。行動黨國會議員林吉祥指出,不能因為簽署ICERD,而令513種族暴亂事件重演,或許不是無的放矢。現在一些人,看到新政府的執政表現不佳,就諷刺現政府不做事,只會忙於消費前朝政府。甚至暗示新政府把自己的無能全怪罪到前朝。問題是這樣的嗎?前朝政府,忘了被選民唾棄的原因,甚至無法與腐敗脫鉤。一個腐敗的政權垮台,可能已經不是黨領袖一個人的問題,黨內環環相扣的腐敗可能是一個「腐敗鏈」,彼此牽扯,難分難解。巫統看來將被解散是時間的問題,從巫統國會議員的紛紛跳槽已透露玄機,一些國會議員目前蠢蠢欲動,找尋跳槽到希盟的機會。新政府對跳槽的巫統議員當然不必照單全收,避免巫統的腐敗力量通過跳槽而為本身的污點「解套」。希盟政府理應壯士斷腕,當機立斷,先行對巫統領袖的涉貪與腐敗徹查而不手軟。這無關政治報復而是立下廉潔政治的必要手段,也是希盟獲得支持的重要原因。政治的管理與調整,改革與建設都需要時間,我們要給希盟政府更長的時間來修復一個千瘡百孔的舊體制,還是現在就把希盟政府打垮而後快,讓它完全失去民心?我們曾經的興奮,難道現在已經悔不當初,如果再來一次選舉,我們到底會去擁護腐敗的國陣,還是繼續對希盟不棄不離?

悔不當初投錯票? 再來一次選舉你們會投給誰?說得太好了

陳錦松前南方大學學院國際學生處總監、UCSI大學中國區總監、先後旅居中國北京、上海、廣州、重慶10餘年,曾任北京英迪經貿學院常務副院長及駐中國辦事處主任、中央藝術學院及韓新傳播學院講師、報社社論主筆、雜誌主編,現任城市大學國際處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