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總統日前在臉書洋洋得意,指「台灣去年農產品外銷金額創20年新高、突破54億美元;不只中國,外銷日本、香港、新南向國家,甚至中東都有好成績…」。按總統的說法,農民應該賺大錢、笑呵呵,實則不然,去年水果、蔬菜價賤如土,農民苦不堪言,消費者也深受其害,甚至造成九合一選舉民進黨農業縣市敗選,反差為什麼這麼大?
因為蔡總統只講了一半真話,去年農產品出口固然創新高,進口金額卻更高,達158億美元,幾乎是出口金額的3倍。農業對國家經濟成長的貢獻度不斷降低,產銷失衡是關鍵因素,農民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卻因為資訊、經營、農政體系的不到位,豐收滯銷反而帶來眼淚。
農產品進口金額是出口的3倍,部分原因是飲食習慣改變,例如主食不再以米飯為主,轉而選用進口食材;市場供需的調劑是另一原因,例如蘿蔔、高麗菜、洋蔥、蒜頭等進入非產期,亟需進口品替代;更大的因素是天災,國內農產供應突然斷鏈,必須自國外緊急進口填補。
眼前的例子是每天缺口達40萬顆的嚴重蛋荒。農政官員先前漠視蛋荒的嚴重性,不對症下藥,造成價格狂飆、缺口越來越大,市場甚至買不到蛋。農政官員誤以為靠汰換產蛋雞、南蛋北送的內部調節即能舒緩供需失調,甚至想出「以價制量」的荒唐對策,發現這些策略緩不濟急後,決定進口雞蛋解套,第一波達460萬顆,不排除進口蛋成為常態。商業談判,買方急,賣方必然抬價,造成蛋價飆漲。
蔡總統只看農產品外銷數字而洋洋得意,實際上去年慘透了。春末香蕉大出,主產地屏東竟然跌到1公斤1元還乏人問津,接著夏蕉成熟,看市場如此低迷,根本不採了,連工錢都不夠,放在樹上讓它爛;接下去鳳梨、荔枝、木瓜、芭樂的批發價不及前年的一半,農民好不容易種出高品質火龍果,只賣得零頭價。年底高麗菜更慘不忍睹,省道路旁堆積如山,1顆5元、1元俗俗賣,菜農「3顆高麗菜,換不到1顆茶葉蛋」。
菜價賤如土,官員的應對更傷人。例如蕉價跌到1斤1元時,農業官員說「夏蕉二級品那是行情價,一級品每斤可賣6元」;高麗菜10月初栽種,官員11月中才預警「超過合理栽種面積3成了」,不無怪罪農民搶種的意思。官員難道不了解田間實務,農民從租地、育苗、資材採購等早已啟動,為什麼不提早在8月底告知高麗菜有超種跡象?
顯然冷氣房裡的農政官員不接地氣,不了解農作實務;上一季高麗菜賣到破百元1斤的天價,農民怎可能不想搶種?雖然以往有多次搶種後價格崩盤的前例,但農民一定會賭一把,賭成了一本萬利,萬一賭輸價格崩盤,向民意代表陳情,農政單位必然全數發給耕鋤補助。農委會官員既然預知生產必然爆量,為什麼不提前預警?
農官掛在嘴上的「計畫產銷」已幾十年了,施行至今不見績效,原因是落實計畫產銷一定要接地氣,知道農民怎麼想,田間實務又如何。台灣農民很肯拚,看到機會不可能不試試,當然可形容為「賭性堅強」,但官員若不知該因勢利導,及早預警,等農民田間早已作業,頭洗一半了才說,等於坐視價賤如土發生。
農官如此不接地氣,因為菜價崩盤已有一套處理模式。先是相關官員「排排站、吃果果」,呼籲民眾加大消費力道,但這一招已失效;接著輔導加工、收購做肥料;最有效化解民怨的招式是發放耕鋤補助金。「啟動外銷機制」只是掛在嘴上說來安慰自己用的,外銷高品質農產品多為長期契作,臨時想把滯銷品倒貨出口,價格再低也幾乎不可能。
台灣客觀條件不可能發展機械化大面積耕作,必須走小農經濟,精緻化、高科技農業;競爭的強項是優勢育種實力及耕作技術,環境意識的提升也是台灣在地農業的競爭助力;例如有機無毒農業、食物里程、青農市集、綠色消費等風潮,都只有在地農業才能滿足消費需求;本土雞蛋從雞場到餐桌不超過1天,進口雞蛋海上漂流至少1個月,怎麼選擇很明確。
計畫產銷須立基農業強項上,讓國人在高品質、高品味的追求下,逐漸降低對進口品的依賴比重,進而增加在地農業對經濟產值的貢獻,消費者滿意,農民也會笑容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