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還有一個星期就要結束了,回頭看這一年的影視作品,
《延禧攻略》絕對能排上年度最火之一。
在海外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甚至還達到了年度電視劇熱搜量第一的位置。
這樣優秀的搜索量成績,自然也吸引了全球媒體的眼光。
甚至是不會中文、非亞洲地區的觀眾和媒體,也對它產生了好奇。
而英國傳統大媒體BBC,在劇播結束了幾個月後,
突然發了一片文章專門介紹《延禧攻略》:
地球上搜索量最高的電視劇!
一個普通家庭的聰明女子,如何在後宮中崛起,贏得帝王的愛與尊重的故事。
它裡面有愛,但也有仇恨、陰謀、報復、毒殺,甚至還有毒害嬰兒的情節!
從劇情設定到服化道景製作,
bbc這回算是從頭到尾好好誇了一遍《延禧攻略》…
在BBC的介紹中,《延禧攻略》的全球播放量絕對是一個令人矚目的亮點。
其中,在英媒看來,愛奇藝就類似於Netflix之類的影片網站。
而《延禧攻略》在愛奇藝上的播放量超過150億次,
在連續39天的播放時間裡一直熱度不減。
隨後還進入了70多個海外市場,
堪稱是現象級的影視作品,不得不讓人關注。
為了給英語觀眾和不了解清宮劇的英國網友們介紹《延禧攻略》的故事題材,
BBC將它了大致類比成了英國的大熱英劇《王冠》,
因為二者都是講宮廷權力鬥爭的。
但BBC也認為,《延禧攻略》和《王冠》還是有很大不同。
《王冠》講述的是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統治,
而《延禧攻略》的主角卻是一個“背景平凡的聰明女子”。
在權力的鬥爭中,她是靠自己努力在後宮中崛起,並最終贏得帝王的尊重和愛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它又有點像灰姑娘的故事。
介紹了大致劇情,BBC還認真分析了一通《延禧攻略》大火的原因。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延禧攻略》之所以能大火,
最重要的就是它出現的時機,符合當下中國女權主義的思潮。
BBC認為,《延禧攻略》的主角魏瓔珞
“不像大多數被教導要寬容、順從、柔弱的傳統中國女性角色。”
雖然她作為一個漢族,出生於一個“滿族壓制漢族的帝國時代 ”,
但卻憑藉自己的“智慧、決心、和適當的攻擊性,最終讓自己和家族都獲得了榮耀。”
估計BBC編輯也是追完劇後補了補清朝歷史,於是也補充介紹說:
“全家被抬旗,這是當時的漢族人能夠達到的最高的社會階層位置。”
“雖然關於權力的鬥爭有虛構的部分,
但主角的原型的確是在歷史上被追封為皇後,
也成了滿族王朝唯一的漢族皇後”。
有了真實的歷史背景,觀眾就更容易被吸引和說服了。
另外,魏瓔珞的名言也讓BBC印象深刻。
所以介紹的文章中,也特意把這句核心台詞翻譯了過來:
“我,魏瓔珞,天生脾氣暴,不好惹,
誰要是再唧唧歪歪,我有的是法子對付她。”
看來,魏姐這樣暴脾氣的女人形象,
不僅打破了觀眾對電視女主的普遍印象,
也讓對傳統女性形像有所了解的外國觀眾們,深感意外。
除了故事的情節符合時代的思潮,
BBC還補充說明《延禧攻略》成功的另一大原因:
低演員成本,高製作質量,服化道精細。
要知道,一直以來英劇都是非常看重服化道的。
尤其是年代劇中精緻的服化道、大氣優雅的選景,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說,英劇看重服化道景,也間接地促進了英國文化的傳播。
所以,在BBC看來,《延禧攻略》的成功,也可以說是其服化道景的成功。
在這裡BBC還專門介紹了這部劇的製作經費分配情況:
服化道景的成功離不開大量的投資,這就和電視劇的製作方的製片思路分不開。
“除了佘詩曼外,所有的演員都不算太有名、太貴,
演員的片酬壓縮到了總體製片費用的10%。”
“劇組將絕大部分的錢,
花在了服裝、化妝、道具上,細節上也盡善盡美,
比如所有嬪妃都是一邊耳朵戴著三個耳環,還原了一個滿族婦女的傳統。”
所以整體呈現出的效就非常吸引人,贏得了觀眾的喜愛。
其實,被《延禧攻略》的角色、情節、服化道吸引的外媒,遠不止BBC一家。
在這之前,英語版《時尚芭莎》,就列舉了“《延禧攻略》讓人著迷之五大理由”。
首先是令人驚嘆的角色設定和讓人抓狂的故事情節。
時尚芭莎的編輯認為,劇中每個人的慾望、行動,都是合乎邏輯、有原因的。
甚至能讓觀眾在理解了角色後,對最初討厭的反派也產生同情。
比如,《時尚芭莎》的英語編輯最喜歡的角色,是譚卓扮演的高貴妃。
“她的傲慢和惡毒背後其實有著悲慘的過去。”
而佘詩曼扮演的嫻妃,也讓人忍不住同情:
“當繼後一步步達到權力的頂端、
展露出邪惡的內心時,也能感受到她的孤獨和心碎。”
這樣的情節往往能夠引起不同文化觀眾的共鳴,所以在一些海外播放平台上,
很多第一次看宮廷電視劇的網友,對這部劇的評價也很高,
認真追完了全劇後,很多都打出了10分這樣的高分評價。
不過Youtube上由於專門的英語字幕還不算很完整,
很多聽不懂的觀眾也等得很急..
另外,作為時尚雜誌,《時尚芭莎》最關注的還是
《延禧攻略》的服裝、首飾、器具。
在這方面,《延禧攻略》的表現,也讓人感到驚艷。
為了理解劇中角色華麗複雜的衣服的含義,
他們還特意研究並介紹了清代宮廷的等級制度。
知道了不同等級的嬪妃只能穿不同顏色、花紋的服飾後,
再看《延禧攻略》的穿著打扮,就更覺得回味無窮。
同時,《時尚芭莎》也介紹到,
“妃子們佩戴的首飾大多也是使用傳統的清代工藝製作的,讓人感到驚嘆。”
這些隨著《延禧攻略》的熱播被人討論的工藝,
大多都是之前不曾被英語大眾讀者了解的。
比如劇中人物佩戴的絨花、點翠,
就被翻譯成“Velvet Flowers”,“Tian-Tsui”,
配上精美的圖片後,讓很多外國觀眾,
即使不了解中國文化,也能體會到其中的精緻和美麗。
其中出現的很多器物,例如團扇、屏風、衣領、頭冠,
也是根據故宮博物院的一些資料設計的,更讓電視劇充滿質感。
電視劇幕後製作特輯,也讓《時尚芭莎》大為稱讚。
“讓觀眾完全沉浸在過去的年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延禧攻略》卻創造了一個富有視覺衝擊力的世界,
一個光彩但又內斂、優雅的世界。”
隨著像BBC、harper's bazaar這樣的主流英文媒體對《延禧攻略》的關注,
越來越多的關於延禧攻略的報導,出現在不同國家的大眾觀眾視野裡。
人們透過一部電視劇了解了中國的器物之美,工藝之美,
甚至是歷史習俗、宮廷制度、歷史演變。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雖然《延禧攻略》並不完美,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但的確是一部能夠傳播文化的電視劇。
希望今後,更多類似《延禧攻略》或者比之更好的宮廷電視劇,
能夠憑藉越來越好的製作水平,
吸引到更多的不同國家、語言的觀眾,
讓他們了解中國文化,欣賞中國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