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的繁體中文 WordPress 網站

新聞

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家庭背景,也不是學區房,而是父母的面相

前兩天在超市,我看到了令人咋舌的一幕。

排隊付款的時候,我前面站著的是一個帶著孩子的父親。

孩子看起來也就七八歲的樣子,

長得十分可愛,讓人一看就心生喜愛。

父親推著一個裝滿東西的推車,等到收銀員對商品

一一掃完碼,結完帳,父親便帶著孩子離開了。

可是,沒過兩分鐘,父親氣沖沖地跑了回來。

他指著剛剛拿的小票,質問收銀員是怎麼辦事的,

有一樣東西居然算了兩份的價錢,但自己明明只買了一份。

收銀員仔細查看了一番,面帶愧疚地道了歉,並稱馬上把錢退回。

可父親並沒有就此罷休,他大聲斥罵起來。

而他身後的小男孩,居然也立馬換了一副面相,

緊跟著也喊了起來:

“你是豬嗎?”“那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太蠢了吧。”

小男孩原本稚嫩乖巧的臉蛋上,透露著一絲憤怒和鄙夷。

看著小男孩的那副模樣,我愣住了,

一個未經世事的孩子,怎麼如此尖酸刻薄。

但當我的視線移到孩子父親的臉上時,

我頓時恍然大悟,孩子臉上的表情和他父親的,一模一樣。

父母的一言一行,對於父母自己來說,

也許只是一時未經大腦的反應,或者是情緒積累的爆發,

但在孩子眼裡,這些都會被無限放大,

然後牢牢地存在他們的心底,顯現在他們自身的行為裡。

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家庭背景,也不是學區房,而是父母的面相娛樂城

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家庭背景,也不是學區房,而是父母的面相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澳大利亞國家兒童反欺凌協會(NAPCAN)曾經推出過一部短片。

一名母親,吸著煙乘坐電梯,身後的女兒學著她,手裡也夾著一根煙。

母親出了電梯,將煙丟在地上,

用腳踩滅,女兒也照著母親的樣子做了一遍。

一位父親,帶著兒子過馬路,父親將喝完的飲料罐扔在地上,

緊接著,身旁的兒子也隨手一扔,發出了兩聲清脆的聲響。

一名母親,開著車與旁邊的司機發生衝突,

她豎著中指,衝著對方破口大罵。

後排的兒子也學著母親的樣子,扯著喉嚨喊著髒話。

一位父親,與妻子發生爭吵,伸出拳頭把妻子逼到了牆角。

一旁的兒子,學著父親的樣子,對著自己的母親,將拳頭揮了出去。

短短的一分鐘影片裡上演了數十對父子和母女,

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影片的最後是這麼一句話:Children see,children do。

家庭教育,永遠沒有固定的時間和場所

父母在孩子麵前的每一聲話語,

一份舉動,對孩子來說,都是最真實的言傳身教。

有的時候,這份影響並不會及時顯現出來,但總有一天,它會突然出現。

我家附近有一對夫妻,丈夫是中學教師,妻子是車站售票員,

他們生了兩個孩子,家庭原本幸福美滿。

可是前不久,妻子出軌被發現了,這讓丈夫氣得不行。

母親跟我說,那位妻子的媽媽,

年輕的時候也有過這樣的行為,並且跟她現在的年紀差不多大。

在相似的年紀,女兒重複著和母親相同的錯誤。

她,好像正走在母親曾經踏過的那條道路上,越行越遠。

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家庭背景,也不是學區房,而是父母的面相

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家庭背景,也不是學區房,而是父母的面相

父母的影響,是永久的痕跡

美國醫學博士亨利·馬西和內森·塞恩伯格

曾經對76個孩子進行過跟蹤研究,從他們出生一直到30歲。

通過這項研究,博士們發現,在一個人的一生當中,

最為重要的影響是來自家庭和父母,

並且這份影響會久久存在他們的心裡,難以逝去。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心理學家

M.Ehresnsaft教授曾經針對

540名孩子及其母親,進行了為期20年的調查研究。

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兒時曾遭受家暴,

那麼他們長大後也會如法炮製,對自己的妻子或孩子施暴。

幾年前,李陽家暴的事情曝出之後,他接受採訪時表示,

並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因為他的父母在他小時候對他就十分粗暴。

他還說,他覺得自己的母親非常怪,以至於妹妹也非常怪。

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家庭背景,也不是學區房,而是父母的面相

作家羅玲曾經在書裡寫過一段話:

家長的教養方式,無論是積極還是消極的,

所影響的不僅是孩子,還可能是孩子的下一代。

就是說,我們此刻多學習,當好父母,

其意義不僅限於讓孩子更好地成長,這也是給他展示一個教養孩子的典範。

當他未來長大,也成為父母時,他會有意無意間,

按照我們的做法,去對待他自己的孩子。

父母的每一個不當的行為,都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無法磨滅的印記,

這不僅會影響自己孩子的一生,更甚至是孩子的孩子的一生。

所以,家庭的不幸是會遺傳的,它會一代代往後延伸,讓人難以擺脫。

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家庭背景,也不是學區房,而是父母的面相

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家庭背景,也不是學區房,而是父母的面相

身為父母,別只停留在旁觀時清

前兩天,網上曝出了一條新聞。

母親帶著孩子在商場裡遊玩,孩子拾到一個手機遞給母親,

可母親的第一反應卻是,當著孩子的面,迅速將手機關機並拿走。

我看了看底下的評論,許多人在強調母親言傳身教,給孩子做了一個不好的榜樣的問題。

我既高興又擔憂。

高興的是,大多數人還是明白父母是孩子最切實的行為教育。

可是,知道和做到,這完全是兩碼事,有太多的時候,

我們明明懂得這個道理,卻總是事與願違,

到最後,自己說出來的話、做出來的事就完全變了味。

誰能保證,我們不是“當局時迷,旁觀時清”的父母呢?

朋友笑笑是一名小學老師,她跟我說,在她從教的這些年裡,

見過太多指責對方父母沒管教好孩子,沒能以身作則,上樑不正下樑歪的家長。

但是他們卻忽略了,當自己齜著牙咧著嘴的時候,

他們的孩子正站在一旁,直直地盯著他們。

作為父母,最可怕也是最容易犯的錯誤,

就是對其他孩子的家長苛責,卻對自己無比寬容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閃光燈效應”,

指的是一個人對令人震撼的事件容易留下深刻而準確的記憶,

並且記憶的準確性不隨時間的推移而減弱的現象。

因為孩子的經歷和閱歷較淺,

所以,在他們心裡,父母就是唯一的認知來源。

而孩子天生就比成人更加敏感和好奇,

父母一絲微小的情緒波動,都會被孩子盡收眼底。

而這些記憶,會一直清晰地存在他們心裡。

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家庭背景,也不是學區房,而是父母的面相

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家庭背景,也不是學區房,而是父母的面相

正確的教育,是收起自己的不完美

我曾經看到過一句話:沒有人是完美的,

如果你看到有人沒有缺點,那是裝的。

洛克菲勒給兒子的信裡這樣寫道:

我們追求完美,但是人類的事情沒有一件絕對完美,只有接近完美。

作為父母,我們的身上自然也有很多缺點,

但在孩子麵前,我們要盡量讓自己接近完美。因此,我們應該做到:

1、自我認識,將自省不斷深入

要想讓自己變得更優秀,首先就要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些地方。

一方面,這可以不斷提醒我們進行自我修正;

另一方面,在孩子麵前,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避免暴露出自己的缺點。

2、將速度慢下來,說話做事前先思考

很多時候,我們的毛病在一些難以察覺和控制的細節裡體現出來。

譬如:腦子裡突然冒出一句髒話;憤怒時不自然地鎚了一下桌子……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讓自己養成一個兩秒鐘的習慣。

當著孩子的面,我們在說每一句話、做每一件事之前,

給自己兩秒鐘的時間,在腦子裡問自己兩個問題:

這樣合理嗎?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嗎?

你的心會給你最真實和正確的答案。

3、找到問題的根源,同步糾正自己和孩子

也許這個時候,你的缺點已經影響到了孩子。

不要著急,找到問題的根源,然後有意識地在孩子面前糾正自己的錯誤。

你不必跟孩子說“這樣做是不對的”,

孩子的理解和領悟能力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強,

當他們看到父母在進行自我改正時,就會明白,

這樣做是錯的,自然會跟著矯正自己的行為。

聰明的父母,會竭盡全力讓孩子看到最優秀的自己。

為了孩子,讓自己一步步趨於完美,

這是除了給予孩子生命以外,父母的另一份偉大。

來源: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