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建築模型,
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
可能就是一個比較粗糙的盒子,
上面畫著門窗、木板紋路,
再黏貼幾張紙就算完成。
但是有一種東西,
叫作別人家的模型!
下面圖中是常見的,
傳統榫卯建築,
非常精緻吧?
你能相信這是模型嗎?
完全按照原建築,
微縮到原來1/25大小的模型。
沒有用膠、沒有用釘,
全都是靠卯榫固定。
這些作品主人的名字是:
鄧春江。
他的第一個微縮古建作品,
是寺廟的大雄寶殿,
耗時1年,
用了10000多個零件。
全殿仿製五台山上一座廟宇,
門全部可以隨意開關,
窗戶的鏤空雕刻和現實一模一樣,
連屋頂四周的神獸、鈴鐺,
都被他全部還原。
每次提及這些作品,
這位已過花甲之年的老木匠,
總是一臉驕傲,
他這輩子真的太愛這門手藝。
鄧春江17歲就開始學木工,
對中國古建更是興趣滿滿。
一步步拜師、學藝、苦鑽研,
卻碰到中國最為特殊的一段時期。
各種建築被當作封建殘留毀掉,
他也只能對學習古建的事閉嘴不提。
白天安分做好木工,
到了晚上就自己偷偷溜出去,
研究學習關於古建的東西,
不料想這一學就是八年。
後來做木工實在賺不到錢,
他只好跟隨大流去經商,
兜兜轉轉錢是賺下了,
卻總覺得心裡空落落的。
偶然一次重新看到古建,
那回環往復、絲絲入扣的榫卯,
喚起被自己封藏許久的匠心,
他終於明白自己想做的事情。
轉身就將工作交給兒子,
自己再次鑽回木匠的世界。
匠人心其實都很單純,
做出了想做的東西,
而且發現做的比自己料想的還好,
就會越看越滿意,
有時候會忍不住誇自己一句:
能做出這個,我也是可以的。
這種時候的成就感無與倫比。
鄧春江顯然也是這種類型的人。
都知道榫卯精緻,
可真要學會吃透,
真的十分難。
為了掌握這門手藝,
他甚至跑到渤海灣參與造船,
只為了多掌握點東西。
當大雄寶殿完成後,
他繼續走遍全國各地,
尋找自己喜歡的建築,
然後再微縮還原在工作室中。
山門、鐘樓、牌坊、木塔……
他像螞蟻搬家似的,
將各種模型慢慢拼湊出來。
每件作品裡的房梁、斗拱,
都是按照傳統的榫卯固定,
沒用一顆釘子。
而所有要用到的小部件,
全靠自己手工打磨。
酒香不怕巷子深,一來二去朋友傳朋友,他的東西算是出名了。
各大新聞報紙的記者也是陸陸續續來採訪,
對此他大多時候都是來者不拒。
這點與傳統匠人們不願意被打擾的選擇,倒是大相徑庭。
其實他的想法很簡單,
知道這門手藝的人越多越好,
中國古建都是好東西。
他想趁著自己還能動的時候,
多給後人留下點念想。
如果真的有一天,
中國人只能從書上看到平面的古建圖,
那對於中國千年文明是一種悲哀,
對於木匠更是種恥辱。
、
萬幸他的努力是有效果的,
現在很多學校都設立了古建系,
經常有學生來他這裡參觀。
每次只要有學生來,
他一定要親自帶隊講解。
恨不得把所有知道的一次性說完。
因為這些孩子才是以後傳承的關鍵。
來實習的人也是趣事百出。
有的人講起來頭頭是道,
結果一上手連最基本的零件都認不全;
有的人在學校裡考試名列前茅,
一到這裡連榫卯都不會拼接。
老話也說過:人怕出名豬怕壯。
鄧春江的東西越來越有名,各種心懷不軌的人也開始冒出來。
有人開價200萬買他全套作品,有人單單買牌坊就願意出40萬。
一開始被認可覺得很開心,可後來他發現了問題。
有個日本商人好說歹說讓他賣模型,
甚至特意帶了翻譯來溝通,
結果翻譯一不留神說漏了嘴。
日本人真實的想法是:
把這些模型買回去,複製建造。
因為買一套模型的錢,
遠比完整的施工圖紙要便宜,
而且鄧春江的微縮古建,
就相當於一個活的三維立體圖紙。
得知此事,他當場送客,
不賣!
這些東西被他們拿走,
就再也回不來了。
中國文化的精髓,
怎能這樣隨便被偷了去。
歷史上這樣的事還少嗎?
那種被別國以保護的名義,
而私藏中國文物的痛,
我們已經經歷太多。
萬幸這些情況在一點點變好,
從曾經的盲目崇拜西方,
到後來的東西共存,
再到現在越來越多人意識到,
中國文化的美。
它改變的很慢,
但是它一直在變好。
正如鄧春江手裡千千萬萬個榫卯一樣,
曾經被人嫌棄到砸爛,
如今被越來越多的人珍惜。
其實中國文化真的很像水。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曾經有一句話說的挺有道理:
那麼多外國人敬佩著中國的千年文化,
卻總有些人習慣了一跪不起。
真是可憐。
– 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