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平均壽命是75年,
狗的平均壽命是13年,
牛的平均壽命是15年,
而這頭牛為一個家任勞任怨耕耘了40年,
全家10個人卻盼望它早點死。
9年前,
韓國上映了一部紀錄片叫《牛鈴之聲》,
講的是一個八旬老人與
相伴四十年老黃牛之間相互陪伴的故事。
導演李忠烈耗時三年跟拍,
拍成79分鐘的紀錄片,
一上映便口碑爆棚。
被譽為"在冷凍裡看見綠色的溫暖膠片",
1000萬台幣的拍攝成本,
卻創下300萬人觀看,
6億(台幣)票房,
攬獲諸多大獎,
成為韓國歷史上最成功的紀錄片。
甚至韓國總統李明博親自去影院觀看,
接見導演李忠烈,
稱讚《牛鈴之聲》喚起了過往社會的美好價值。
影片開始是一對年過八旬的
老夫婦在一座塔前跪拜,
為亡者祈禱,
妻子問:“你一定會傷心吧”,
老人沉默了一會說:“死都死了,別再說了”。
老人崔元均和農婦李三順是一對生活在
韓國京北山區中的老夫婦,
年屆耄耋的他們仍無法放下手中的活計,
終日往返小家和田地之間。
老人在8歲的時候因為針灸左腳壞死,
留下殘疾,行動不便,
農活成為一大難題,
幸虧家裡有一頭黃牛常陪伴左右,
老人天天駕著牛車去田裡勞作,
養活了家裡的9個孩子。
春去秋來,烈日寒霜,
時間在重複中緩緩流淌,
眼看孩子們全都長大成人
走出村莊四散天涯。
老人卻離不開這片土地,
離不開陪伴自己幾十年的老牛,
老黃牛見證了自己從年少到遲暮,
從青絲到白髮,
在老人心中老黃牛是朋友,
更是家人。
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老牛的四十年便是最深情的守候。
但老黃牛的壽命早就超過了生命的極限,
毛色斑駁,行動遲緩,
眼神渾濁,老態畢現,
獸醫說:牛頂多還能活一年。
老人擠出個笑容回應道:“ 不,都不是真的。”
即使這個宣判早就在老人心裡預演了千百遍,
他還是選擇自欺欺人,
是不是我不信,就可以假裝沒發生。
他依舊像往日一樣趕著牛車,
日出而作,日落而歸,
即使老黃牛已經一步三顫隨時都可能倒下,
老人依舊不願讓它停下來。
這種執念和倔強讓人費解,
難道他不心疼老黃牛嗎?
難道非要壓榨它至死嗎?
看似狠心的老人其實比任何人都疼愛老黃牛。
雖然老人每天把牛趕到稻田裡,
其實牛隻是在田埂上悠閒吃草,
而老人卻跪在地上拔草,
用鐮刀一點點收割。
當其他農戶早就用機器取代傳統農耕工具時,
他依然堅持親力親為,
因為怕機器收割太浪費。
嚐過窮的人,最懂珍惜。
每次糧食豐收後,
就寄給遠方的子女。
相較於老人的沉默寡言,
妻子則更顯得喋喋不休,
常常因為世俗瑣事抱怨。
因為吃醋抱怨:
“你對一頭牛,比對我還好。”
“老牛跟錯了人,
我嫁錯了郎,我這輩子倒黴了。”
因為餵牛抱怨:
老人不買現成的飼料餵牛,
而是每天早上起來割草做飼料餵牛,
非常的麻煩費力。
因為不打農藥抱怨:
為了保證草料的營養的無污染,
老人堅決不往田裡噴灑農藥,
別人打農藥,
他馬上給牛戴上籠頭,
怕牛吃到毒草。
已經分不清養牛是為了勞作,
還是勞作是為了養牛。
可是老人卻樂此不疲,
沉默寡言的老人每次談起老黃牛,
都是一副神采飛揚的自豪樣,
無神的眼睛都好似有了光彩。
一次老人睡著在牛車上,
是老黃牛一直把他平安的送到家,
路上遇到其他車還會躲車。
他們相依相伴走過了半生,
彼此默默相守。
老人說:“對我來說,它比人更好,
雖然它不是人,不會說話”。
就連周圍的人都說:
“這頭牛,比你孩子還好。”
老人只能心酸地笑笑,
不去細思這句話背後的含義,
也不願意去面對自己年老淒涼的餘生。
妻子說:“沒有這頭牛,他大概早死了。”
老黃牛已經顫顫巍巍了,
老人何嘗不是步履蹣跚呢?
一人一牛都到了無力抗衡天命的年紀了,
病和痛全都找上門來,
就算醫生已經警告老人不能再勞作了,
老人依然倔強地在清晨趕牛去田裡。
他說:“人只要活著就得幹活,除非我死。”
那份執拗和頑固讓人不解,
直到他病情越發嚴重,
子女們終於穿的光鮮亮麗開著車回來了,
圍坐在一起聊天吃飯。
老人默默地坐在一邊,
孩子們絮絮叨叨,
很熱鬧老人卻越落寞,
明明是最親近的家人,
中間卻橫亙著一條巨大的鴻溝。
老人一直沒有說話,
直到聽到妻子子女商量著
把老黃牛賣掉才有所動容,
眼神裡流露出一絲悲涼和無奈。
妻子說:“老牛都走不動路了,
沒什麼用了,不如賣了。”
明明在說牛,卻聽起來異常刺耳,
是啊,牛老了,沒用了那就賣掉,
那人老了呢?沒用了該怎麼辦?
難道也要被拋棄嗎?
迫於子女和妻子的壓力,
老人把老牛牽來牛市場,
但因為老牛實在太老了,
根本沒有市場,
老人卻“獅子大開口”開了一個天價,
引得圍觀的人嘲笑譏諷。
在牛販子眼中,
牛隻是一個勞動工具,
當牛失去了創造價值的能力之後,
便能隨意拋棄。
而在老人心中,
這不是能用錢衡量的。
老黃牛或許也感受到了周圍的一切,
眼睛裡竟然掉下眼淚來,
印度教裡說,
牛的眼睛裡映射著整個世界。
就算它不會說話,
感情也是相通的,
那個眼淚像是一種被守護的感動,
也像一種受人嘲諷的委屈,
最懂老人的或許就是老黃牛,
因為他們有著相似的一生。
老人開的高價自然沒有人肯買,
他正好有理由把牛牽回去。
我們或許明白了老人為什麼始終不聽勸阻,
就算年老也不願意閒下來的原因。
因為他在與歲月作鬥爭,
他在證明自己並非無用,
唯有勞作才能讓自己創造價值,
雖然天命不可違,卻依然不服老。
對老黃牛也是如此對待,
如果老牛閒下來了,
那它很快就會死掉,
只有讓它感受到存在,
才能堅持走下去,堅持活下去。
果然,
本來獸醫預言只能活一年的老黃牛,
又活了三年,
直到第三年的冬天的某個早晨,
老黃牛倒在了牛棚沒有起來,
任憑老人如何呼喚拖拽老黃牛也掙扎不起來。
生命就是這樣,
就算是推遲,該來的還是得來,
人類從不具備與上天討價還價的能力,
能做的也只能是各安天命。
老人最後撫摸著老黃牛的頭,
給它梳理毛髮,
剪斷了老黃牛身上係了一輩子的銅鈴和鼻環。
做最後的告別,
然後緩緩地說:“放心地去吧。”
老黃牛像了卻了所有心願一般,
閉上了眼睛。
鏟土機裡的土一點點覆蓋在老牛身上,
逐漸全部掩埋,
老人在掩埋處撒上老牛生前愛喝的米酒,
今生,只能先送你到這裡了。
失去老牛的老人身影越發單薄落寞,
讓人心疼,
老人坐在枯樹旁,
手裡的牛鈴被風吹得悠悠作響。
他在想什麼?
或許會想到老牛為這個家庭奉獻的一生,
或許會想到自己與老牛互相扶持的時光,
或許會想到自己繁忙的一生。
鈴聲遠去,感動依舊。
整個紀錄片沒有華麗的場景,
沒有強大的明星陣容,
沒有深刻的台詞,
只有樸素和真實的鏡頭,
平鋪直敘的對白和真實感人的故事。
卻打動了每個人的心。
李忠烈是韓國獨立紀錄片導演,
在拍這部紀錄片之前,
因為事業失敗,
找不到生活的意義他正準備自殺。
拍完這部紀錄片之後,
牛死了,他卻活了,
他不僅救贖了自己,
也感動了整個韓國。
回想當年,
李忠烈感慨萬分:
“老爺爺和牛,
像藥一樣治癒了我的自殺傾向。”
紀錄片的結尾出現了這樣一句話:
謹以此片獻給所有牛隻,
和為養育兒女受盡苦難的父親。
很多人的父親都是這樣,
父愛如山,從來不說,
卻始終默默地為你做好一切,
不邀功不抱怨,
愛得深沉又安靜。
曾經的父親是我們心中的超級英雄,
像鋼鐵巨人一般保護著我們,
但是他其實也會老,
他也有一副脆弱的血肉之軀,
他最需要的便是陪伴和關注,
最怕的便是情感拋棄和冷落,
因為人老了,感官會退化,
但情感卻不會。
– 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