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當學生洪偉倚站在瑞士聖嘉倫國際技能競賽舞臺上,手拿中華民國國旗,接受模具職類金牌表揚時,全場華人都難掩激動,因為這是臺灣40多年來,國際技能競賽中第一面,也是至今唯一一面模具類金牌獎;而這得來不易的肯定,背後負責指導訓練的無名功臣,卻是一位來自南部偏鄉學校,旗山農工老師楊淋貴。
「看到我們的國旗在國際舞臺上被高高舉起,真的百感交集。」16年前,年輕的楊淋貴也曾在國際技能競賽中獲得銅牌肯定,他因此保送師範大學,進入旗山農工,為國家培育更多技職人才努力。從師以來,楊淋貴始終懷抱著「於國際技能競賽中為國人奪下金牌,讓中華民國國旗為世人所見」的夢想,而這份夢想,16年後,他的學生做到了。
不只如此,楊淋貴更為國家培育出多達7屆的模具職類國手,在國際技能競賽中大放異彩;並透過各種競賽,成功幫助17位同學獲得國立大學保送。「偏鄉學校的孩子,大多來自單親或弱勢家庭,升學意願不高,需要為他們培養一項專業技能,讓他們未來能夠憑藉著這份技能,順利就業或就學,改善家庭經濟,改變自我命運。」
楊淋貴從技能著手幫助孩子,輔導參加技能檢定;而技術表現突出的學生,若有意願,就鼓勵他們參加選手培訓。參加選手培訓,代表得付出時間接受艱苦的訓練,無分假日或夜晚;楊淋貴為了訓練選手,每天10點後才回家,假日放著自己的孩子不陪,都在陪別人孩子,而這樣的生活,他已經過了至少22年。
「幸好,有老婆支持。」老師的使命,同樣身為老師的妻子最能理解與支持;「我們都相信,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楊淋貴形容,自己只是傻傻的做,不知道什麼是辛苦,從不期待於工作中獲得獎項肯定,但去年,在蔣壁輝校長的鼓勵與推薦下,竟一口氣得到師鐸獎與杏壇芬芳獎肯定。他從不認為成功必須在我,但每幾年,就有孩子在國際舞臺上將榮耀獻給他,這些,都是他不曾奢求的成就。
「透過每天的練習,學生的技術到後來一定會超越我們,我們是已經離開競技場的教練,教練會老。」然而,技術並非專業人才的全部,身為績優教練,楊淋貴相當重視觀念養成,「技術很重要,但技術深化到一個地步可能會出現瓶頸,而突破瓶頸的關鍵,唯有依靠觀念。」
什麼樣的觀念呢?無論職業道德、職業倫理、工作態度,甚至包括讓選手比賽時可以站上一整天的體能訓練等等,這些看不見的價值與能力,在關鍵時刻,往往可以帶領選手突破盲點。
「有時去爬爬山強化體能,轉換一下心情,就能有所突破。」楊淋貴說,好的觀念,可以讓學生不斷修正自己以持續訓練,在比賽中有優秀的表現,甚至出社會後,成為出色的員工或老闆。
不過,高中階段的孩子,並不容易接受管教,「有的孩子,會磨你的心。」他感嘆,特別是機械專科要求精密度,有的學生無法接受高標準的要求,容易反彈或唱反調。「老師需要調整自己!」楊淋貴不求學生馬上改變,反讓自己變更策略以適應學生,他改採循序漸進的方式,先降低標準,讓學生可以跟上,然後再將標準逐步拉高。
楊淋貴認為,旗山農工的孩子之所以能夠擊敗群雄,在技能競賽中有令人驚艷的表現,靠的並非天分,或知識吸收的能力,而是「勤能補拙」四個字,無分日夜的苦練,為的就是站上競技臺上的那一刻,「有一次,我完全忘記,學生們已經在工廠裡默默訓練了一個多月都沒回家。」苦練,讓老師與學生都忘我了。
他舉「一萬小時定律」,說,要達到專業頂尖人才的門檻,需要一萬小時的辛勤練習,成功之神才會來敲門;但是敲了門,也不代表人生從此一帆風順,「比賽贏了,人生就贏了嗎?」身經百戰的楊淋貴,從競賽中獲得的人生智慧,幫助年輕孩子們勇敢面對挑戰,以及迎面而來的成功,或者失敗。
教的是技術,練的是人心,楊淋貴是一盞點亮臺灣之光的火,而這點點微光,也照亮了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