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台泥DAKA再生資源利用中心一樓的新公共空間-「鸚鵡螺圖書館」近日正式開放,不僅為花蓮的永續教育版圖再添新亮點,更進一步呼應SDGs永續城市(SDG11)與責任消費(SDG12)等目標,展現台泥DAKA從水泥廠、電廠到和平生態工業港的全面永續轉型,開創工業場域的嶄新模式。
花蓮縣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循環經濟,並以促參案方式與台泥企業團共同打造「台泥DAKA再生資源利用中心」(RRRC),是結合民間與地方資源的多元學習場域。再生資源利用中心啟用後,已成為花蓮推動資源再利用與廢棄物處理宣導的重要據點。
縣長徐榛蔚表示,花蓮以「保護天然、珍惜資源」為施政核心,持續在源頭減量、廢棄物管理與環境教育投入心力。再生資源利用中心展示廢棄物如何透過水泥窯協同處理技術,將垃圾轉化為水泥製程所需的替代資源,完成減量化、無害化與能源化,這項技術至今已處理逾9.4萬噸生活垃圾,並有效減碳,是花蓮循環經濟與城市淨化器的重要示範場域,也與 SDG7 潔淨能源、SDG13 氣候行動的目標相符。
全新登場的「鸚鵡螺圖書館」位於再生資源利用中心一樓,以自然螺旋為建築語彙,象徵生命循環與知識延展,館內以「文明之旅」為策展核心,透過幾億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回望東西方文明的演進與人類社會的興衰。其中,部分珍貴文物以精湛的「水泥復刻工藝」表現,讓水泥也可以成為傳遞文明與藝術的載體。藉由歷史的智慧與自省,從而體認到工業轉型是唯一的契機,提供民眾以更柔性方式接觸企業淨零轉型等永續議題。
花蓮縣政府指出,隨著「鸚鵡螺圖書館」的加入,台泥DAKA園區已形成完整的環境教育動線,提供民眾從產業現場、歷史文明到生態探索的跨域學習體驗,循著這份對工業轉型的體認,台泥DAKA再生資源利用中心將理念化為具體實踐,是城市淨化器、更是永續轉型實踐的現場,中心運用「水泥窯高溫結合氣化爐」的現代化技術,徹底實現廢棄物處理的無臭無味,成功將水泥轉身為永續能源載體,並見證低碳轉型成果。這座榮獲國際 A&D 設計大獎的建築,以美學融入環保,讓遊客毫無身處處理廢棄物場域之感。所有排放數據透明公開於DAKA園區,並透過在地人高比例任職參與監督,確保營運的高度透明。
民眾也可以登上位於再生資源利用中心頂樓的「百蕨園」,一睹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悉心打造的綠色秘境,這裡匯集了近百種涵蓋全球瀕危蕨類,希望喚起大眾關注生物多樣性保種的重要性。
徐榛蔚肯定台泥長期投入環境教育及場域開發,除了台泥DAKA再生資源利用中心 (RRRC)的工業永續,延伸至小燕鷗復育、生態方塊復育珊瑚礁等生態保育,並將跨域知識探索融入場域。更從小燕鷗復育計畫到和平生態工業港的跨域知識探索,透過產官合作讓花蓮的永續教育更具深度與延展性。
未來,台泥公司將整合各場域特色,形塑主題遊程與手作體驗並行的環境教育模式。民眾可透過特色遊程,於再生資源利用中心透過展覽與互動深化對循環經濟的理解。此外,遊程更結合在地特色,提供由雲朗觀光外燴團隊設計的花蓮在地風味套餐,選用花蓮時令在地野菜、吉安米、七星柴魚或在地雞肉等,以實際行動支持在地產業鏈。學校也可規劃一日式環境教育行程,結合戶外與室內活動,提升學生永續素養。後續並可望推出講座、主題策展、親子永續活動與地方故事展示等,強化 SDG17 夥伴關係的落實。
徐榛蔚提到,隨著鸚鵡螺圖書館加入永續教育網絡,花蓮在推動環境教育與永續行動方面已建立初步規模。她期待未來能吸引更多學校、機關及民眾參與參訪與課程,一同走入場域學習,也以實際行動為環境永續貢獻心力;未來將持續推動跨領域合作,串聯在地資源,打造具深度與廣度的永續教育體驗,讓花蓮成為全台重要的永續學習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