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的繁體中文 WordPress 網站

新聞

探月工程總師回憶:美國關閉共享,卻索要嫦娥四號軌道數據!

嫦娥四號昨日成功登陸月背,不僅登上了中國媒體的頭條,也出現在眾多外媒的重要版面。

《華盛頓郵報》、CNN等美國主流媒體在肯定中國太空技術進步的同時,均不免渲染「中國威脅」,並呼籲美國政府在航天領域增加預算。

實際上,中國從一開始就是「自力更生」,美國政府不但禁止美國兩國在太空領域進行官方合作,甚至在得知中國的探月計劃後,關閉本向全球公開的軌道數據。

香港《文匯報》1月4日刊出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工程師吳偉仁的採訪,他講述了幾則人們不曾知曉的事情。

探月工程總師回憶:美國關閉共享,卻索要嫦娥四號軌道數據!

嫦娥四號登月時中國科學家高度專注(新華社圖)

該文章指出,中國在探月工程國際合作方面,始終保持開放合作的態度,探月路上的「小夥伴」越來越多。但中國的探月之路並不是坦途,美方曾多次在中國探月工程中設置障礙,並且提出無理的要求。

吳偉仁說,中國探月工程自2003年起步,目前發射次數雖然不多,但是收穫頗豐。嫦娥二號完成繞月探測後,對拉格朗日L2點進行探測,並對圖塔蒂斯小行星進行飛躍探測。他回憶稱,世界上很多小天體的軌道只有美國有,並且本是向全球公開的。當中國宣布要探測圖塔蒂斯後,美國馬上把相關的軌道數據都關閉掉。雖然中國被此舉搞得頗為被動,但還是集合全國天文台的力量,去尋找圖塔蒂斯,最後形成中國軌道,成功地進行飛躍探測。

探月工程總師回憶:美國關閉共享,卻索要嫦娥四號軌道數據!

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背(新華社圖)

2013年12月嫦娥三號發射,實現人類在新世紀首次月球軟著陸。在發射前,由於中美航天局並沒有太多聯繫,美方多次致電中國科學院,以影響美國的月塵檢測衛星為由,多次要求中方提供嫦娥三號的飛行軌道和落月時間等多種數據,但是中方並未答應美方的要求。不久前,美方再次索要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的軌道數據,以便檢測落月情況,中方同樣拒絕了這種要求。

探月工程總師回憶:美國關閉共享,卻索要嫦娥四號軌道數據!

美方不僅在中國的探月過程中設置障礙、提出無理要求,而且也干擾兩國航天專家正常的學術交流。

2017年3月21日,美國Spacenews門戶網站就曾報道,美國駐北京大使館拒絕向負責中國月球和火星開發計劃的一名專家發放簽證。

這位被拒簽的中國人就是中國月球和空間探測工程中心副主任於國斌,那時他原本計劃在美國舉行的「Microsymposium 58」研討會上作關於中國開發月球和火星的計劃報告,並且打算在研討會之後,出席美國德克薩斯州舉辦的月球與行星科學大會。但是由於遭拒簽,於國斌無法參會。

「Microsymposium 58」研討會組織者布朗大學的Jim Head教授表示,於國斌已經獲得中國政府的批准參與研討會,然而美國駐北京大使館卻拒絕向他發放赴美簽證。Jim Head教授說,如果美國使館不說明理由,他也不清楚於國斌被拒簽的原因。

其實早在幾年前,美國就從官方層面上開始禁止中美在航天領域的合作。在2011年,美國眾議院撥款委員會商業、司法、科學及相關機構小組委員會主席沃爾夫(Frank Wolf),就在當年的美國財務開支法案中就添加了一條禁令,禁止中美兩國之間任何與美國航天局(NASA)有關或由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協調的聯合科研活動,甚至還以反間諜為由禁止NASA所有設施接待「中國官方訪問者」。

由於這個被稱為「沃爾夫條款」的限制,美國航天局(NASA)在2013年拒絕了6名中國科學家(包括在美工作的中國科學家)參加一個天文學術會議,NASA的此舉遭到了美英科研人員的強烈抵制。當時NASA局長博爾登(Charls Bolden)出面致歉,表示重新評估中方人員的申請,但可能為時已晚。據悉,這個學術會議主題涉及NASA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項目,由美國與國際研究團隊報告尋找太陽系外行星的研究結果。

探月工程總師回憶:美國關閉共享,卻索要嫦娥四號軌道數據!

加州伯克利大學天文學家馬爾西(維基百科圖)

對於美國政府頒布的這種禁令條款,加州伯克利大學天文學家馬爾西(Geoff Marcy)批評稱,該條款損害了中美科研人員之間的聯繫。美國將純粹進行科學研究的特定國家的科學家排除在外,是完全不道德的行為。他在給會議組織者的一封郵件中寫到:「出於我的良知,我不能參加這種歧視性會議,本次會議主要討論位於數萬億英里外的行星,毫不涉及政治及所謂的國家安全」。

探月工程總師回憶:美國關閉共享,卻索要嫦娥四號軌道數據!

英國皇家天文學家裡斯(維基百科圖)

英國皇家天文學家裡斯(Martin Rees)也表示,美國的禁令將政治因素強加於科學,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他呼籲徹底抵制會議直到問題完全解決。

雖然美國小動作不斷,但吳偉仁表示,越來越多的國家希望與中國在探月工程上合作。今年5月,「鵲橋」中繼衛星任務中搭載了沙特的相機,並獲得了月圖,這讓沙特全國上下都非常重視。在德國訪問期間,一位用了幾十年時間研究月球車的德國院士希望中國能夠幫他把月球車送上月球。吳仁偉說:「過去我們是求著人家搞合作,通過幾次的探月行動,先進的國家都願意跟我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