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百年歷史的「廣生和」木質招牌,即便已經模糊不清,仍懸掛在大門上。(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中國僑網1月15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道,對於許多大馬人來說,都很熟悉這樣的場景:打開餅罐,拿出幾片蘇打餅或瑪麗餅,蘸在杯里的咖啡或美祿,度過一個下午,或開始一個早晨。
而每逢新春佳節來臨,家中客廳更會擺放許多大罐小罐的餅乾零嘴,琳琅滿目,為佳節增添氣氛。麻花捲、花生角、牛耳餅、麵包干(Roti Kok)、肚臍餅等等這些古早味餅乾,都曾經點綴了大馬人的成長旅程。
隨著時代發展,高樓大廈林立,傳統的雜貨店和餅乾店已越來越少。在加影老街的角落處,就有這樣一間歷史悠久的傳統餅乾店——廣生和。
陳美娟(左)接手管理廣生和的生意以後,為老店進行改革和轉型,售賣數百種款式的餅乾和零嘴,生意更因此而蒸蒸日上。(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經歷了百年風雨的廣生和從未搬遷,依然保存著傳統老店的貨物陳設和結構,包括具有百年歷史的「廣生和」木製招牌,即便已模糊不清,仍被懸掛在大門上方。走進店內,最為顯眼的莫過於那排列整齊的鐵桶,和各式各樣的零食餅乾,從餅乾類,到豆類、果乾等,應有盡有。
87歲的第二代經營者蕭伯章說,廣生和由父親創立,於1907年開始經營,至今擁有112年的歷史,如今,廣生和的生意由兒子蕭子健和媳婦陳美娟負責打理。蕭伯章儘管老邁,卻經常坐在店內的櫃檯處,或負責收帳,或與熟悉的客人或朋友閒話家常。
據了解,廣生和原是一間雜貨店,售買雜貨之餘也擺賣幾款大家常吃的餅乾。自兒媳陳美娟接手生意以後,她為老店進行改革和 轉型,兼顧門市零售和批發生意,售賣多種款式的餅乾和零嘴,包括蘇打餅、華夫餅、黃梨餅、陳皮梅、雜錦豆等等。自轉型以後,廣生和的生意蒸蒸日上,由於價 格廉宜,平均每天可賣上90桶餅乾。
採訪當天,前來廣生和購買餅乾的客人絡繹不絕,包括華巫裔各個族群,年齡介於30歲至70歲不等。只見蕭子健夫婦和馬來員工三人忙碌地招呼客人,熟練地將餅乾裝入塑料袋,再拿去稱重標價。
「我們向來都是誠實待客,會讓顧客先品嘗,覺得好吃就買,漏風了還可以拿回來換,當然,我們這裡的餅乾是絕對新鮮的。」
對此,陳美娟並不是「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經詢問以後,大部份的顧客們都認為他們所賣的餅乾新鮮且價格便宜,雖沒有靚麗包裝,卻有著熟悉的古早風味。作為一間百年老店,許多顧客從小就光顧廣生和,有些更是三四十年的忠實顧客。
在沒有靚麗招牌的屋檐底下,陳美娟和顧客一來一往,有說有笑,充滿著淳樸的街坊情和真摯的古早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