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牛墟不存在的事實,走向永續發展的牛文化!嘉義縣頂菜園發展協會將於3月20日在頂菜園農村博物館舉辦「看誰最牛2021牛墟在頂菜園」活動,重現牛墟與牛經現場,歡迎大家前來共襄盛舉。
牛墟是指農業社會定期舉行、買賣交易牛隻的場所,由於牛販買賣吆喝、交易牛隻會吸引人群聚集,因而逐漸發展為具規模性的牛墟市集,在早期的農業社會牛墟是重要的市集之一。
根據史料記載,牛墟在台灣至少有180年以上的歷史,在全盛時期(1931年)全台共有84處牛墟,且每日牛隻交易量最高可達1000頭以上;由於時代的變遷,工業社會逐漸取代農業社會,目前較具規模者僅存北港、善化、鹽水三處,且已無牛隻交易,逐漸轉型為具有鄉村氣息的農村市集。
牛墟是比夜市更傳統、更經典的古早市集,現今卻只是「白日化的夜市」,而牛墟最根本的代表─交易牛隻,已鮮為人知。
為何牛墟沒有牛?因工業社會追求舒適便捷與創新多變,農業社會受到大力地衝擊,古老農機具在農村消失,機動車興起取代傳統的四輪牛車,而年輕一代逐漸遺忘工作牛隻,更甚者,早期牛墟是以耕牛交易為主,演變為今日肉用牛為主的買賣,已失去牛墟最原始的風貌。
台灣特有的牛墟文化之發展、形成與交易情形,映照出先民的智慧與傳統農村的歷史記憶,牛墟的衰退與轉型、迅速失傳的牛經,急需更多有心人士參與,共同為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維護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