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跑者越野賽摔傷身亡令人扼腕,這些時候退賽才是最佳選擇
原創 澎湃新聞 2018-09-24 11:56:36
剛剛進入跑步季不久,跑圈裡就傳來噩耗。
一天前,湖南張家界市委宣傳部通報,在9月22日上午的瀟湘100第二屆天門山國際越野賽中,一名46歲女選手在比賽中摔傷死亡。
春秋兩季,是山地越野跑或戶外賽的密集期。如今,越來越多跑者開始從城市路跑轉而嘗試賽道環境更復雜、技術要求更高的山地跑和越野賽。然而,很多人卻忽略了這種高難度賽事的潛在危險。
盡管跑者們都很希望完成比賽,但是,當遇到某些意外情況或者察覺到身體的不適時,退賽反而是一種必要理性的選擇。
非墜崖!46歲女跑者摔傷死亡
9月22日下午,幾張微信聊天紀錄的截圖和幾段賽道上救人的短視頻,在社交網絡上不脛而走,並且迅速發酵。這些圖片和視頻都是圍繞著一個內容——女跑者參加越野賽身亡。
最初,一些不實消息在網絡上快速傳播,這其中包括了「女跑者是一位26歲的年輕女性」,以及發生意外的方式是「不慎墜崖身亡」……
隨後,跑圈裡的很多質疑和問責將矛頭指向了主辦方,當然也有跑者認為「如果能力不足,對於越野跑賽千萬量力而行」。
而在數個小時之後,湖南張家界市委宣傳部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通報了確切情況:在當日上午的瀟湘100第二屆天門山國際越野賽中,一名46歲女選手在比賽中摔傷死亡。
針對有部分自媒體報道稱女選手系比賽過程中墜崖身亡的說法,張家界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予以否認。
通報稱,22日10時47分左右,46歲的江西宜春女選手楊某,參加在張家界市永定區舉辦的瀟湘100第二屆天門山國際越野賽30KM組比賽,在途經天門山鎮唐家溪村下坡路段時,因下雨路滑不慎滑倒,致頭部右側太陽穴碰擊硬石受傷嚴重,救援隊及站點醫生及時趕到事發現場緊急救治,下午1時,經隨張家界市人民醫院救護車趕到場的腦外科醫生確診死亡。
為確保不再出現安全事故,組委會當即終止了剩餘的賽程,「目前,死者遺體已送至市殯儀館,具體承辦賽事的相關公司已通知死者家屬進行後事處理。詳細情況正在進一步調查和收集。」
至此,關於這位女性跑者不幸身亡的確切情況已經公布,但不論是墜崖還是滑倒,令人扼腕的悲劇都已經無法挽回。
山地越野跑,學會理性退賽
女跑者不幸滑倒身亡的消息令人遺憾,同時也提醒著更多跑者,參加山地跑和越野賽時,安全完賽一定要放在第一位。
春秋兩季,是山地越野跑或戶外賽的密集期。盡管參賽者們都很希望完成比賽,但是,退賽也是在某些場合的必要理性選擇。那麼,在什麼情況下,必須退賽保平安呢?
一、外傷
主要有磕碰剮蹭引起。
1、頭部外傷:包括但不限於眼外傷(包括無法快速處理的異物)、牙齒脫落。
2、需要急診室清創與縫合處置的其他部位外傷。(創面大、創口深、難以止血、易被污染;或是膝關節/踝關節等傷口不易癒合部位)
在這些情況下,退賽,是為了防止嚴重感染、留下大面積疤痕和保全重要功能。
二、內傷
主要由代謝、撞擊或過度勞損引起。
1、任意部位骨折(可能是碰撞也可能是疲勞積累導致)
2、無法快速恢復的脫臼。
3、深色尿(腎代謝問題),嚴重時可能需要透析治療!
4、無法快速恢復的嚴重中暑與失溫。
在這些情況下,退賽,是為了防止加重代謝異常和骨骼的不可逆損傷。一般的肌肉拉傷和關節扭傷等,依據不同部位和對疼痛的耐受力,作出理性決定。
三、惡劣天氣
1、降水導致的泥濘濕滑環境,將放大外傷與內傷的風險。
2、酷熱與低溫將放大中暑,失溫與代謝紊亂的風險。
3、隨身物品不足以應對強降水,視野受限與低溫。
除此之外,一些山地越野跑的嚴重傷亡事故案例,也值得我們了解和認真反思。
1、中國跑者楊源參賽墜亡。
2、美國運動員Mike Foote在山地訓練中腿受嚴重擠壓傷,導致截肢。
3、美國運動員Diana Finkle在比賽中發生腎損傷,經過透析才保命。
4、2015年香港的大幅降溫和霜凍,導致部分參賽運動員因摔傷、失溫和裝備不足以應付環境突變而退賽。
5、2017年,日本運動員丹羽薰在一場越野賽中手臂骨折,靜養數十天。
6、2018年中國大陸賽場上,筆者目擊兩起參賽摔傷:一例腿扭傷躺擔架,一例腳骨折坐輪椅。
參加越野賽,必不可少的賽前功課
1、在長期系統的訓練中,首先要了解運動能力的長處與不足。
2、在距離/高度/爬升/下降數據的基礎上,仔細研究路線軌跡。
3、關注賽前天氣預報,必要時調整目標和戰術計劃。
4、學習必要的戶外技能和應急知識。
5、按照自身的處置能力配置不低於賽事要求的強制物品。
6、根據比賽中自身狀態與自然環境,留有餘量,理性決策。
最後,要記住,參賽的終極目標,是「把自己安全的活著運到終點,運回到親友身邊」。不論是冠軍還是最後一名完賽,甚至是經過慎重考慮中途退賽,都是應該以此為前提的。
有些事情,經歷了,才會懂得適時堅持與放棄,在得失之間慢慢認清自己。生活並不需要那麼多所謂的執著!
(作者趙小釗系《戶外雜志》作者,文章轉自戶外雜志,微信公眾號:OUTSIDEMAGA)
參考來源